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华东师大准博士,跨界“智能制药”

2024年08月17日 卓越育人

  从迷茫到坚定,从青涩到严谨,从通信跨界制药……在王玮烽看来,通往成熟的科研之路并不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而是坚定的选择、长久的历练,与大胆地追逐后的水到渠成

  王玮烽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即将入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

  科研经历:

  2022年参与国创项目基于FPGA的以太网网络协议分析仪

  2023年参与航空领域的通用控制模块研制项目

  2023年参与连续流智能制药平台(与药学院合作)

  获奖情况:

  2020年8040威尼斯优秀学生

  2021年8040威尼斯一等奖学金

  2021年8040威尼斯优秀学生干部

  202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科技前沿专题邀请赛全国二等奖

  2024年“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

  团学工作情况:

  2019-2023年 通信工程班班长

  2020-2023年 通信工程精英班班长

  2021-2022年 通信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班长、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优秀学生干部,通信工程、航空领域、智能制药平台……如此多身份和领域的标签勾勒出了一个人缘颇佳、兴趣广泛的斜杠青年形象。

  王玮烽能够从通信领域成功交叉到医药化学领域并开拓智能制药新赛道,凭借的是自身的坚持与拼搏。


|拨开迷雾,热爱与坚定可抵万难


  在他人眼中,王玮烽向来是个积极向上、活泼话多的乐天派。在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初次照面之后,他却逐渐陷入对自我的否定与迟疑。当时,王玮烽的专业成绩并不亮眼,对专业认识也不够清晰,这让他对自身的发展道路感到迷茫。

  正当他犹豫是否转专业时,精英班班主任刘一清老师的鼓励、肯定与挽留让他重拾信心,坚定了要继续在本专业钻研进取的信念。“老师认为我在物理领域,特别是硬件领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而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

王玮烽所在精英班晨跑合影

  在刘一清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精英班的座右铭“崇尚道德,勤奋努力,追求专业” 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每天清晨六点半,无论风雨,他所在的通信工程精英班准时在西操场开始晨跑。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他们互帮互助,深入探究,共同提升。除了课堂学习,王玮烽还积极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每个寒暑假,他都会留校参与精英班的科创训练,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为各项竞赛积蓄力量。

王玮烽团队参加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初次接触竞赛,由于很多核心专业知识还并未掌握,他不出所料地铩羽而归。在竞赛的磨砺中,他也逐渐认识到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要素。

  2022年,长久的积淀终于迎来回响。作为队长,王玮烽带领团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科技前沿专题邀请赛,克服了重重困难,斩获了全国二等奖的佳绩。他的科创项目《以太网网络协议分析仪》也被评为国家级双创项目,并获得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学术论坛的优秀报告奖。

  在不久前落幕的“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他的项目《基于FPGA的超高分辨率特殊视频信号发生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阔步迈进,一切成功皆有迹可循


  其实科研竞赛带给王玮烽的,远不止耀眼的成果和奖项。在竞赛中打下的专业基础让王玮烽受益匪浅。

  “通过各种竞赛来锻炼科研能力就像搭积木,你需要先准备好所需积木的材料,然后将它们搭成一个漂亮的建筑,参赛所展示的成果就是这个建筑。后续的科研项目可能不需要成形的成果,但是前面所准备的这些积木材料,也就是通过竞赛获得各种科研能力,却可以运用到以后实际的项目中。”

2023年,王玮烽在学院毕业典礼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2023年,他本科毕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加入了刘一清的实验室,得以继续在硬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各项科研项目,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一个航空通用控制模块研制项目中,王玮烽的工作是负责模块调试板的设计与开发。他针对上游开发板工程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进行功能调整和能力扩展,为通用控制模块的测试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持,助力航空通信安全。

王玮烽(右四)和同学们在东方明珠塔下合影

  “硬件设计的能力在本科竞赛中都是早已具备的,但是航空领域对于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平时自己设计参加比赛要求要高很多,甚至是高于产品级的需求。”这段经历让他切实体会到了落地科研项目的严格规范与高标准要求。

  今年,作为华东师大弹性学制、专业学位试点硕博连读的第一批受益者,他通过申请获得了硕博连读资格。去年还是研究生一年级的他,即将成为一名博士新生。


|跨界尝新,通信人勇追时代风口


  得益于在项目实践中的积累,他在参与同药学院的合作项目——连续流智能制药平台时更加得心应手。

  在这个跨界项目中,他主要负责底层器件的控制。通过电脑来控制底层器件的通信与操作,助力传统手工制药流程的自动化。

  “第一阶段的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到化学专业那边的需求,比如哪一部分需要转换成自动化,不同的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温度转变的速度和效果究竟是怎样的等等,这种具体的细节需要慢慢摸索。”跨学科研究让他对不同学科之间高耸的知识壁垒颇有感触。

王玮烽在实验室工作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王玮烽也是颇为期待。他将自己从事的智能制药平台研究规划类比于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一路半的可切换反应研究,将来可能会完成十路乃至一百路,最终要实现系统器械的微型化,将会大大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

  他还提到,该项目的反应实验依靠大量数据进入AI集成训练,而制药平台的终端实现需要AI赋能,他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学习AI知识,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科研项目的进展。

  他深知,在快速迭代的科技时代,只有不断突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跨界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因此,他决心在学科交叉的道路上进一步探索。在与导师深入沟通后,他将AI集成微流系统作为自己的科研目标,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制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他将在硬件与药学的交叉领域继续深造,在博士这个新起点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成为连接不同学科、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桥梁,为科技兴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研究生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文|宋子琪 编辑|蒋萱、吴潇岚 编审|郭文君